“因疫情推迟的奥运会、没有观众的奥运会、在疫情期间还坚持举办的奥运会……我有幸见证了这届‘空前’的奥运会。”9月22日下午,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部主任、记者欧东衢来到皇冠,作为“传媒开讲啦”系列讲座嘉宾,与传媒学子分享了自己“空前”的东京奥运会之旅。
“新华社首次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成员,我作为其中一员,也是贵州记者离奥运会最近的一次。”
荣耀永远与责任并存
在全球疫情下,新华社记者前往东京时,当地一天新增的感染新冠疫情的人数是1500到1800左右,面临的感染风险是一个未知数。
“签下生死状,我选择去!” 欧东衢说,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记者都面临着感染危险,甚至是生命危险,但没有人选择临阵退缩,能去参加东京奥运会是一种荣耀,但当荣耀变成一种风险时,对于新华社记者来说,它就从一种荣耀变成一个责任。
“赛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,一个赛场仅有一位记者拍摄。不能临阵脱逃。做记者工作也好,做人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就是尽责而已。”
因为肩负责任,所以选择义无反顾地奔赴“战场”。
属于IOPP摄影师没有硝烟的战争
曾经新华社记者是穿着棕色背心、仅能在看台上拍摄的普通记者,而在本届东京奥运会赛场,新华社记者穿上了蓝色背心,能够抵达赛场的每一个角落。新华社首次作为IOPP成员,与路透社、法新社、美联社和盖蒂图片社的摄影师一起,承担向国际奥委会专供照片的职责。
在东京奥运会新闻中心,有六块放在同一直线上的大屏幕,实时滚动播放着IOPP摄影师的优秀照片。“我明白,在运动员征战沙场的那一瞬间,属于现场IOPP摄影师没有硝烟的战斗,也同时打响了。”欧东衢说。
2012年,欧东衢首次来到位于贵州的国家拳击队训练中心,拍摄贵州籍拳击运动员邹市明的训练,从此与拳击结缘。近10年来,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一次全国性体育赛事或者国际赛事,每次拍的都是拳击项目。
拳手用一生的时间为奥运拳台上的9分钟做准备,而欧东衢为了在奥运赛场上按下让自己满意的快门,也经历了10年的练兵。
“用10年时间培养一个记者,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去拍摄难度最大、最精彩的奥运赛场,能够到世界的摄影舞台上去一较高下。”欧东衢说。
本次奥运,欧东衢全程跟拍了拳击项目。
拍摄不是只按下快门而已
拳台的震荡与相机快门的震动相互交融,给摄影师带来了震撼,也交汇成观众眼中的精彩。拳击比赛可算是最难拍摄的体育项目之一,废片率达到100:1,拍摄100张可能才挑出1张精彩的照片。
286名拳击运动员,15天,发稿1800余底。“我至少按了20万次快门。”欧东衢说。而20万次快门足以让一台入门级相机“寿终正寝”。
但拍摄并不只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。为了更高质量完成拍摄,欧东衢做足了功课,还专门到健身房学习拳击,感受拳手的进攻与防御。
但在他看来,对于摄影记者来说,如何跳出传统体育摄影的固有模式,寻找和记录“比赛之外”“冠军之外”的瞬间,才是最大的考验。为了挖掘拍摄对象的故事,了解运动员的经历,赛前他花了数天一一研究286名选手的资料和社交账号,只为发现那些赛场背后的闪光之处。
因此,在他的镜头下,有难民代表团拳击手10秒便被判负的深深遗憾,有参加4届奥运的38岁印度传奇女拳手的虽败犹荣,有因犯规痛失铜牌久坐拳台不肯离去的不甘与落寞,有赛场上浴血奋战、永不服输的倔强……
一场拳击比赛9分钟,而在这9分钟里,他拍尽了尘世间的喜怒哀乐,拍尽了众生,也找到了自己。“拍的是故事,但其实拍的是人生。”
成败何足论英雄
“多年之后,或许我不会记得这次奥运会中的每个冠军是谁,但我永远会记得奥运会上认真哭过的脸庞。”
欧东衢说,在每场比赛中,除了夺冠的选手,绝大多数的名字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,但这些‘无牌英雄’身上发生的精彩瞬间,有些甚至比冠军更吸引人,更感动人。在这些“失败者”身上,真正的体育精神在发光。
“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,不是去取得一场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胜利,而是明明知道毫无胜算,仍然全力以赴,去完成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役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。”
而记录这种精神,或许才是记者这个职业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“绝大多数人都走在各自的平凡之路上,感谢所有平凡的英雄,愿我们都能,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,依旧眼中坚定。”
欧东衢鼓励民大传媒学子:“人生最精彩的地方是不要害怕失败,体育如同人生,勇敢去寻找到自己的路吧。”
指导教师:王橙澄
文:包诗靖 杨玉婷 杨花 王念玲 赵贵 杨秀月
图:吉关秀 廖浩然 赵贵
编辑:汪春 张倩艺 李兴应
编审:韩洪雷 王晨曦